随着大武汉封城解禁,疫情逐渐消弥,新的生活开始萌发、生长,不过生活似乎还没有迎来很多人心心念的报复性消费,却先遭到被大家称为“报复性涨价”的当头棒喝,人们发现很多餐饮、茶饮等品牌涨价了。
不过魔幻的是,海底捞、西贝涨价后又走了一波撤回神操作,反转戏码迅速引发大家关注和讨论。
从涨价到恢复原价,这背后有什么玄机?
大家都知道,商业市场自有其规律,市场决定一切。从商业角度来看,产品涨价无可厚非,受疫情影响,餐饮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大家有目共睹。
最近我们听到最多的词除了新冠大概就是现金流,大多餐饮企业颗粒无收还承担着员工薪酬、房租、食材损耗等硬成本,很多企业老总甚至都放言“撑不过两个月”。在此苦衷下,全国有序复工复产餐饮业涨价似乎并没啥毛病。
那海底捞、西贝涨价后又何至于高调官宣道歉?
显而易见的事实是,疫情影响的并不只有企业,停工停薪、降薪、甚至裁员不仅仅是一个个新闻,这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消费者正在经历的生活。从消费角度来看,产品这时候涨价自然就成为了薅羊毛,也不怪乎涨价的社交讨论甚至一度上了热搜。
餐饮是个用脚投票的行业,还没恢复到店就让人退避三舍,显然不是明智之举。不过,涨价又撤回看似是品牌在舆论“围攻”下的低头,实则是品牌和消费者博弈后的最佳应对,小僧就从营销角度探讨其背后的内在逻辑。
一、品牌传播价值:缔结契约
为什么这时候涨价造人诟病?
小僧说过,从“事实-价值”二分法看传播本质的话,无论广告传播也好、公关传播也罢,本质上都是在不断构建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,缔结长期信任契约。
海底捞以你学不会的服务出名,顾客为先理念和“师徒体系”架构强有力的支撑创造出独特的海底捞式服务,帮过生日、代练游戏,甚至提供公仔陪吃,一直是广大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,甚至成为各种版本的段子。在这个和公众不断消费、体验以及社交传播的过程中,海底捞其实和消费者建立起了一种信任契约,即暖心服务。
这种价值的形成不是一时的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
然而疫情还没有过去,大家还没缓过神来涨价就来了,这很难让人再体会到服务的暖心,毕竟盯着别人的兜总是让人感觉不怎么友好,何况你还是一贯以顾客为先走天下的。所以,涨价事件被全社会广泛热议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而且,从“事实-价值”二分法看,客观事实不能推出唯一价值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餐饮业受到巨大冲击,涨价逻辑上合情合理却还是被人诟病,餐饮业艰难是事实,但不同的人对其价值判定是不一样的,尤其是要掏自己腰包的消费者,我自己兜里都没子了你还涨价,自然让人接受不了。